• 首頁
    • |
    • 機構概況
      • 社科聯簡介
      • 省社科聯章程
      • 省社科聯領導
      • 機關處室
      • 大事記
    • |
    • 社科規劃
      • 機構人員
      • 國家社科基金
      • 省社科基金
      • 社科研究基地
      • 資料中心
    • |
    • 學會管理
      • 政策法規
      • 學會動態
      • 服務管理
      • 學會簡介
      • 民辦機構
    • |
    • 社科普及
      • 科普要聞
      • 講壇預告
      • 有獎競答
      • 科普知識
    • |
    • 社科評獎
      • 申報評審管理
      • 評獎結果發布
      • 歷屆獲獎成果
    • |
    • 東南學術
      • 期刊簡介
      • 投稿須知
      • 各期目錄
      • 學而論道
    • |
    • 機關建設
      • 機關黨建
      • 工會工作
    • |
    • 文件資料
      • 政策法規
      • 領導講話
      • 最新文件
      • 財政資金
      • 表格下載
    工作動態
    • 規劃辦
    • 學會部
    • 科普部
    • 機關黨委
    • 東南學術
    • 基層社科聯
    • 福州
    • 廈門
    • 漳州
    • 泉州
    • 三明
    • 莆田
    • 南平
    • 龍巖
    • 寧德
    • 平潭
    • 高校社科聯
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> 工作動態 >> 東南學術

    三元區的客家源流

    2011-08-24 來源:福建省社科聯 作者:

    黃奕杰
    三元區(以下簡稱三元)在商周時屬七閩地。春秋戰國時,七閩地北方的越國進入閩。秦漢兩朝中國統一,但因離中原遙遠,陸路水舟均不利,中央集權對閩的治理仍然十分薄弱。始皇二十五年,設閩中郡,實際立而未治。漢代封無諸等為閩越王,統治閩中,定都東冶。到漢武帝時,閩越反,統治者把閩地的人民轉移于江淮間,閩地虛空,后有遁逃到山谷中躲藏的人又出來,再立為冶縣,但統治仍然薄弱。漢朝時閩越有事,統治者也未能及時有效地處置。這時,三元正是包含在閩越國之內。
    七閩地、閩越國上居住的是古代閩越、東越、南越、甌越、駱越等百越民族。漢代鄭玄援引《國語·鄭語》:“閩千蠻矣”,千為楚國姓,“閩千蠻矣”,就是說古代的七閩部落,和楚國都是稱為蠻的南方民族。明末朱舜水云,閩是“周之東夷也”,其居民“斷發文身,侏離椎結,以御蛟龍魃魅者也。”“周之東夷也”,為東南山國,山地丘陵,從林密布,氣候溫濕,生活條件異常艱險。即使到晉時,閩地還是蛇蝎纏繞、森林覆蓋的蠻荒之地。東晉干寶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的故事集《搜神記》,內有一篇《李奇斬蛇》,說:“東越閩中,有庸嶺,高數十里,其西北隙中,有大蛇,長七八丈大十余圍,土俗常懼。東治都尉及屬城長吏,多有死者。祭以牛羊,故不得福,或與人夢,或下諭巫祝,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。”將樂縣李誕家有女名寄,用智勇斬蛇,為民除害。“越王聞之,聘寄女為后,指其父為將樂令,母及姊皆有賞賜。自是東治無復妖邪之物。其歌謠至今存焉。”雖說這是記錄傳說里東越閩中的情形,但可以想見,在東晉時,閩,包括閩西北,包括三元,當時的環境仍然是山深樹暗、蛇蝎妖邪盛行之地。當地土著居民,在中原民族南遷后,一部分與中原民族融合,一部分躲在深山老林中獨自生活,保留下來的,成為畬、瑤等少數民族。至建國前夕,三元一帶的居民中,還有避遷山區的畬族,姓雷、蘭、鐘,分布在洋山、后洋、茶元坑、碧溪、小前村等,約共755人左右。
    歷史上有多次較大規模的中原民族向東南遷移,成為閩地的“客籍”,也即俗稱的“客家”。這當中波及閩西北,波及三元,三元是中原民族遷入的居住地之一。第一次為越人南侵時進入閩地,第二次為東晉時中州人民南遷入閩,史稱“永嘉之亂”,第三次為唐代,特別是安史之亂時,第四次為五代十國間,第五次為南宋,特別是靖康之亂時。沒有材料顯示,第一次中原人口遷入對三元有影響。對三元人口和文化有影響的,是東晉以后。唐林蘊序《林氏族譜》云:“漢武帝以閩數反,命遷其民于江淮,久空其地。今諸姓入閩,自永嘉始也。”永嘉是晉懷帝的年號,在公元307年到公元313年間。在此之后更是陸續有中原人口輾轉到達三元。初次對三元產生直接影響的,是以安史之亂時期為代表的唐代中州人民入閩,應該明顯可見。劍沙三元鄧氏草房譜記,唐末由河南固始入閩、任崇安鎮將、徙居沙縣的鄧光布將軍,其次子鄧舜,在宋代時田獵到荊東,“合掘地,果見金一釜百斤。視其村,本古居場,礎石尚在。即治宅居,名曰金村。后庭植紫荊茂盛,改名荊村。分沙屋徒居焉。”其“合掘地,果見金一釜百斤”,“本古居場,礎石尚在”,說明在宋前,即在唐朝時期,中原民族已帶來先進的文化,在荊東這塊土地上移植、融合、生根、發芽,達到一定的繁盛,才會有“金一釜”、“古居場”、“礎石尚在”。東南百越民族不會在宋前發展出如此發達的文化。這只能歸于此前的最近一次民族遷移,即在唐代特別是安史之亂時這一次的遷移,對三元接納中原民族和文化,起到了初次的作用。然則中原民族到達三元的具體年代,不得而知。


    共有 3 條記錄 1/3 首頁 | 上一頁 | 下一頁 | 末頁
    八閩社科普及網
    重要網站
    •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
    • 中國社會科學網
    •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
    • 臺灣省社會科學院
    • 人民網
    • 新華網
    • 光明網
    • 東南網
    • 中國社會科學在線
    •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
    • 政府采購機票管理網站
    本省社科聯
    • 福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廈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泉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三明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龍巖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長樂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福安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各省市社科聯
    •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山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內蒙古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吉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江蘇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江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廣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重慶市社會科學界
    • 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云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西藏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青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寧夏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新疆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省內科研單位
    •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
    •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
    • 福建社會科學院
    • 廈門大學
    • 福州大學
    • 福建師范大學
    • 福建農林大學
    • 華僑大學
    • 集美大學
    • 閩江學院
    • 龍巖學院
    • 三明學院
    • 武夷學院
    • 福建教育學院
    • 福建江夏學院
    • 寧德師范學院
    省級學會研究會
    • 福建省誠信促進會
    •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
    • 福建省品牌文化發展研究會
    • 福建省稅務學會
    • 福建省陶行知研究會
    • 福建省保險學會
    • 福建省翻譯協會
    • 福建省特色研究會
    • 福建省語文學會
    • 版權所有: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
    • 聯系地址:福州市鼓樓區柳興路83號 郵政編碼:350025 Email:[email protected]
    • 閩ICP備15001769號
     
    海南七星彩预测